中元搶孤民俗活動已形成「北頭城、南恆春」分庭抗禮態勢,搶孤文化是由大陸來台墾荒先民傳入抑或自創,尚無可考;將恆春豎孤棚搶孤開展為民俗觀光盛事的恆春鎮公所,日前受邀到大陸福建參訪漳州龍海市大社搶孤活動,被喻為「尋根之旅」,發現不僅儀式內容、意義基本相同,就連搭建孤棚時的禁忌都一樣。「閩南搶孤文化交流協會」4年前組團來屏東恆東「觀摩」豎孤棚活動,日前邀恆春鎮公所參訪已被漳州市列為市級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的隆海市隆教鄉大社村搶孤活動;協會會長朱銀枝說,搶孤在當地流傳630多年,仍保持早期傳統,台灣恆春和頭城搶孤略有變化,但從形式、意義和內容來看,應是一脈相承。 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iframe { margin:auto; display: block; }

#div-gpt-ad-1503996040247-0 > div { margin: auto; display: block !important; }研究恆春搶孤的文史工作者張順興說,在台灣流傳百餘年恆春、頭城中元搶孤民俗文化,因無文獻紀錄,起源不可考;比較兩岸搶孤內容,攀爬孤棚奪旗、表達普渡孤魂、慎終追遠的精神都一樣,台灣搶孤在競賽形式上稍加改良,目的是增加活動可看性,應是早期來台墾荒先民帶入。宜蘭縣蘭陽博物館研究員林正芳說,早期閩南先民渡海來台,也帶來家鄉的風俗民情,搶孤是由最早開墾宜蘭的吳沙公所傳入,意在普度孤魂、消災解厄;頭城搶孤跟大社搶孤不僅儀式內容基本相同,連搭建孤棚時的諸多禁忌都一樣,如上下主壇的人員須吃素齋戒,戴孝和坐月子婦女不得接近。3地搶孤的棚柱形式和賽制稍有不同,3年1科的大社搶孤架設6支、12公尺高的棚柱,未塗牛油,參與者需是村外人,單人輪流攀爬;恆春早期4支,前鎮長葉明順11年前為擴大參與面增至36支,上塗牛油,以團隊合作疊羅漢方式除去牛油,再由奪旗手攻頂;頭城則是16柱,奪旗手要以倒勾方式登頂;另恆春搶孤是中元夜、頭城農曆7月31日夜、大社是12月30日凌晨零時。 大陸福建漳州隆海市隆教鄉大社村搶孤活動已流傳630多年,棚柱為6支,2支供參賽者攀爬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 恆春早期的搶孤活動是傳統的4柱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 前恆春鎮長葉明順為擴大中元搶孤活動參與面,11年前增為36柱,有4支供好兄弟攀爬。記者潘欣中/翻攝 分享 facebook

>8591 #LIST_END# >大發網 #LIST_END#
8CD51C4867D9D608
arrow
arrow

    waltond514f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